1. 舌头振颤
对着镜子吐舌头,如果舌头微微颤动,很可能是精神紧张、体力衰退的征兆。日本医学专家在一项调查研究中发现,七成以上的人都不会在振颤初期意识到,等发现的时候,往往已经晚了。建议你尽快调整作息时间,不要熬夜,合理饮食,否则很快会面临神经衰弱的危险!
2. 舌头发紫
当血液中含有大量废物、体内水分供应不足时,缺氧血和含氧血就会混在一起,使得血管变成紫色。如果除了舌头发紫,你还会感觉肩膀僵硬和腰痛,只能说明你体内的毒素已经沉积太多!不妨坚持一周清淡饮食,做做桑拿,保持规律、轻度的有氧运动,毒素很快就能排出。
3. 舌苔太厚
舌头上的舌苔就像豆腐渣一样很容易被刮去,可能是肠胃功能不良或饮食过量。如果这样的舌苔一直都有,最好去消化科,让医生帮你降降胃火。
4. 舌苔太薄
舌苔不明不白脱落,舌头表面颜色班驳不均,医学上将这称为“地图舌”。韩国医学家专家指出,过敏体质的人最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尤其在春、秋两季比较常见。“地图舌”的出现预示你的抵抗力正在下降,建议你在这段时间内远离花粉、海鲜、小昆虫等过敏源,以免“中招”。
5. 舌苔泛黄
舌苔泛黄很可能是感冒病毒入侵的信号!一定要注意保暖,多吃南瓜、牛肉等温热食物,晚上临睡前冲杯热牛奶,它能在胃中形成一层蛋白膜,防止细菌入侵。
健康知识 解读舌头的“密码”
舌苔的颜色、形状和质地出现异常,说明身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疾病。患舌癌发生率占头颈部肿瘤的20%~30%,舌头突然不灵活,或者口腔溃疡久治不愈且越长越大要警惕。
正常人的舌苔一般是薄白而润,均匀地平铺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
舌苔过白:多属寒症,薄而滑的多为外感风寒,厚白而滑者多为寒湿或寒痰。但临床上也有里证和热症而见白色舌苔。根据现代舌诊的研究,认为白苔主要可出现于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白苔除可见于正常无病的人以外,多见于轻病,表证初起,以及疾病的恢复期。因为机里内在的病理改变不明显,所以舌苔的变化也接近正常的薄白舌苔。
各种疾病的恢复期,尽管各种疾病在严重阶段可出现黄苔、黑苔或红降剥舌等,但随着疾病好转,脾胃生发之气恢复,舌苔仍可转为薄白色。
一些仅有主诉症状而无器质性病变的疾患,如神经衰弱、肠胃神经官能症等,舌苔发白而薄腻。
疾病早期或局部病灶,未影响全身的局部病变,如青春期甲状腺肿大、外伤、足癣、梅核气、早期的乳房癌、子宫颈癌等。由于早期缺乏症状或病灶局限,尚未影响全身的气血流通而反映到舌上,所以舌苔仍薄白,属于正常范围。但如果疾病发展,舌苔也会出现变化。
表证初起: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的早期等,多见白苔。
第二,白苔可出现于体内有水湿停留或痰饮的病人,临床上常见某些胸水、腹水、慢性肾炎及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患者,体内有湿浊或痰饮停积,使舌苔出现厚白或白腻苔。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可能是口腔的唾液分泌较多,以及气管内痰液分泌增多,浸软了舌头的角化细胞或角化不全细胞,使细胞肿胀而不易脱落;加上舌组织水肿和淋巴回流障碍,舌面上老的角化细胞不脱而新的角化细胞又增加堆积,所以舌质肿胖,舌苔白厚而腻。
第三,白苔可见各种慢性炎症感染:如慢性盆腔炎、慢性肾盂肾炎、结核性脑膜炎、骨关节结核等。这些患者仅略有低热或无发热表现,由于体内有慢性病灶存在,常使舌苔较正常稍厚,或为薄白腻苔。当体内病变又趋活动或急性发作,例如肾盂肾炎又发高热时,舌苔可迅速由白转黄,或转红绛。
舌苔发黄:一般多见于热性疾病的过程中,表明邪正相争十分激烈,病已入里,邪已化热。
舌苔黄腻,是湿热的表现,主症在肝和脾。你还容易口渴,也显示是肝脏的问题,说明你肝火旺,容易急躁发脾气。肝有病患,可影响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排泄,口臭就是因为脾胃不调,胃火旺,消化不良引起的;口苦就是因为胆汁排泄紊乱。另外肝开窍于目,肝脏出现疾病通常会引起两目干涩、视力减退。可以吃点滋阴健脾养肝的药,调理脾胃和肝。
舌苔发黑:主要是舌丝状乳头增殖变黑所致。有棕黑、灰黑、焦黑直到漆黑等深浅不同。中医认为病人出现此苔,一定病期较长,病性比较复杂严重。
中医认为舌苔发黑是热极化火所致。还有些肠胃有毛病的人,容易生寒湿,舌苔会变得厚腻,开始是白色,逐渐变成黄色或黑色。临床发现,有一些慢性疾病,例如尿毒症、恶性肿瘤等,在病情恶化时,也会出现黑苔,这是病情危重的征象,应及时到医院找医生诊治。当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时,也会出现黑苔。经常熬夜,抽烟过多,便容易发生黑苔。另外,一些食物,如酸梅、黑芝麻糊等,或药物,如复方甘草片、铁剂等也容易将舌苔染黑,这只是暂时的现象,不必担心。
舌头鲜为人知的8个秘密
舌头是人们最熟悉的器官之一,它肩负着说话、咀嚼、吞咽和辨别味道等重要功能。但人们是否真的了解它?美国《赫芬顿邮报》10月11日刊文揭示了“舌头鲜为人知的8个秘密”。
1.舌头平均长度约为10厘米
据《吉尼斯世界纪录》最新数据显示,人类最长舌头为10.1厘米。其测量方法为舌头吐出的部分。事实上,如果按照从舌根到舌尖的长度计算,人的舌头平均长度约为10厘米。
2.舌头有成千上万个味蕾
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人的舌头上味蕾数可从2千~1万个不等。味蕾细胞每10~14天就会更新一次。
3.肉眼无法看到味蕾
人类肉眼无法看到味蕾。人们能看到的舌头上粉红色的小突起医学上称为“舌乳头”。在每个舌乳头上面,有长着像花蕾一样的东西就是味蕾。
4.“舌头不同部位感受不同味觉”是误解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舌头不同部位感受不同味觉,因此有“味觉地图”之说。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舌头每个部位都能感受到不同的味觉。
5.卷舌头的能力并非完全来自遗传
特拉华大学生物科学教授约翰·麦克唐纳博士发现,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卷舌头能力并非简单的遗传特性,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6.舌头不是全身最强肌肉
舌头不仅非常灵活,而且可帮助我们完成说话和吃东西等活动。舌头由八种不同肌肉组成,它也很少会感觉到累。但舌头并不是人体最强肌肉,下巴肌肉压力最大、股四头肌和臀大肌最有力、心肌总体来说“最忙”。
7.舌头颜色能反应健康状况
健康的舌头应是粉红色。过敏和感染可能导致舌头红肿的舌炎,表现为舌头亮红且伴有发烧和咽喉痛。美国梅奥诊所资料显示,舌头和口腔内出现白斑可能是鹅口疮。
8.舌头肥厚者睡眠呼吸暂停危险大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舌头脂肪含量高、更肥大的人,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危险也相对较大。
吃饭老咬舌头是怎么回事
老话常说:吃饭爱咬舌头是想吃肉了。不过牙齿如果总是欺负舌头的话,就有必要去做个保健检查了。
吃饭老咬舌头是得了啥病?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综合科主任医师徐贵成不知你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在吃饭时常常会不小心咬到舌头,不仅舌头疼得要命,还易引发口腔溃疡。吃饭时说话太多、饭菜过烫都可能是咬舌头的原因,排除这些因素,最有可能就是以下两种疾病在作怪。
腔隙性脑梗塞。
上了年纪,因为吃饭或说话不小心咬伤舌头很常见。可是,如果老人经常不经意地咬伤舌头,就得格外当心了,因为这有可能是患上了一种叫腔隙性脑梗塞的病。
咬舌头是因为大脑局部梗塞,压迫脑神经,使舌不能灵活运动,常在咀嚼中被牙齿咬伤。除了吃饭爱咬舌头,像吃饭吞咽动作减慢,时间延长,平时爱流口水,端茶杯或饭碗时不自觉掉地,不能吹口哨等生活细节,都是脑梗塞发病的前兆。一般来说,出现这些信号需要去医院做CT检查。
腔隙性脑梗塞是一种发病率高又较特殊的脑梗塞,多发生在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老年人身上,其患者数量占到脑梗塞患者总数近70%。现在正是脑梗塞的高发季节,老人如果发现最近常咬舌头,或伴有头晕、头痛、行走不稳、言语不清等,应赶紧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