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器进入家庭,固然是物质文明的一大进步,却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新问题,科学家们提醒孕妇远离电器,就是因为电器对优生产生了不利微影响。
专家教你轻松“吃掉”电辐射
什么是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ionizingradiation)是由引起物质电离的粒子(如α粒子,β粒子、质子和中子)或电磁(X射线和γ射线)构成的辐射。人体接触到的辐射主要包括外源和内源两种。外源最为常见,是指发生于外环境的电离辐射,如宇宙射线、核试验、医疗或职业射线、电脑显示器、手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等;内源性辐射是指进入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持续产生电离作用形成的辐射,常见于接受放射性治疗的病患。
为什么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通过DNA损伤及促进活性氧自由基的生成两个方面产生。其中,活性氧自由基可进一步诱发DNA碱基损伤,并影响RNA的合成代谢。因此,电离辐射可能诱发包括造血障碍、肿瘤,不孕等多种慢性疾病。
对人体营养代谢有哪些影响
电离辐射对人体营养代谢有多种影响:①对三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糖)的影响:电离辐射可通过影响核酸代谢,抑制蛋白质合成,促进氨基酸分解及尿氮排出,使人体出现负氮平衡;大剂量辐射可加快甘油三酯合成代谢,诱发高脂血症,并过氧化机体多不饱和酸,加速生物膜老化;辐射还可加强氨基酸糖异生,引起高血糖症;②对矿物质代谢的影响:大剂量辐射引起恶心,呕吐和腹泻,使人体丢失钾、钠、氯离子,导致电解质紊乱;③对维生素代谢的影响:辐射引起机体产生的大量活性氧自由基可明显消耗抗氧化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等);并减少体内B族维生素含量。
如何尽可能“吃掉辐射”
对于在工作与生活中常接触电离辐射人群,营养膳食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证充足的产能营养素供给。在能量不足的情况下,机体对辐射的敏感性更高,抵抗性更弱,对于辐射相关损失的组织修复能力也更低。因此,需要加强能量的供给。一般建议蛋白质功能占总热能的12%-18%,以补充优质蛋白质为主;碳水化合物占60-65%,并应选择抗辐射效果较好的果糖和葡萄糖。必须脂肪酸和油酸的摄入也应适量增加,但不建议增加脂肪占总能量的比例,以免升高血脂。
2.选择富含抗氧化物质的新鲜水果与蔬菜。维生素C,E,A和β-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维生素可有效减少辐射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如新鲜蔬果,果仁,奶,蛋等;富含维生素B1和B2的食物,也可增加机体防辐射能力,如动物内脏,肉类,豆类等。
3.注意矿物质的补充。适量增加微量元素(如铁、锌、铜、硒、锰)和常量元素(钠、钾)的摄入,并注意矿物质之间的平衡。
推荐菜单
番茄炒蛋
番茄红素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抗氧化能力最强的类胡萝卜素,由于番茄红素属于脂溶性维生素,经过油烹饪后吸收更好,同时加热也可以促进番茄红素的释放。
橄榄油混合沙拉
维E和维C都不耐高温,生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威力。另外,沙拉能一次吃进多种蔬菜水果,搭配橄榄油,效果更好!
胡萝卜炒西兰花
β-胡萝卜素属于脂溶性维生素,需要用油炒,才更有利吸收。
黑芝麻糊
芝麻不仅富含硒,还富含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E,双管齐下,功效更强!
凉拌海带丝
海带是放射性物质的克星,可减轻同位素、射线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并抑制免疫细胞的凋亡而具有抗辐射作用。
最后要提醒大家,传统的那些保健品,如螺旋藻、蜂皇浆、花粉的防辐射作用,从未得到充分证实,请不要盲目相信,以免上当受骗。
“辐射”其实没那么可怕
先来个知识科普——什么是辐射
辐射指的是能量以电磁波或粒子(如阿尔法粒子、贝塔粒子等)的形式向外扩散。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温度零度以上,都以电磁波和粒子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热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被称为辐射。辐 射之能量从辐 射源 向外所有方向直线放射。物体通过辐射所放出的能量,称为辐射能。辐射按伦琴 /小时(R)计算。辐射有一个 重要特点,就是它是“对等的”。不论物体(气体)温度高低都向外辐射,甲物体可以向乙物体辐射,同时乙也可向甲辐射。一般普遍将这个名词用在电离辐射。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辐射——
太阳辐射
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仅为太阳向宇宙空间放射的总辐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但却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源泉。太阳活动和日地距离的变化等会引起地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太阳辐射通过大气,一部分到达地面,称为直接太阳辐射;另一部分为大气的分子、大气中的微尘、水汽等吸收、散射和反射。被散射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返回宇宙空间,另一部分到达地面,到达地面的这部分称为散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散射太阳辐射和直接太阳辐射之和称为总辐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后,其强度和光谱能量分布都发生变化。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比大气上界小得多,在太阳光谱上能量分布在紫外光谱区几乎绝迹,在可见光谱区减少至40%,而在红外光谱区增至60%。
电磁辐射
电磁波(又称电磁辐射)是由同相振荡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移动,其传播方向垂直于电场与磁场构成的平面,有效的传递能量和动量。电磁辐射可以按照频率分类,从低频率到高频率,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等。人眼可接收到的电磁辐射,波长大约在380至780纳米之间,称为可见光。只要是本身温度大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可以发射电磁辐射,而世界上并不存在温度等于或低于绝对零度的物体。因此,人们周边所有的物体时刻都在进行电磁辐射。尽管如此,只有处于可见光频域以内的电磁波,才是可以被人们看到的。电磁波不需要依靠介质传播,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速率固定,速度为光速。
1.常见的电磁辐射源 :一般来说,雷达系统、电视、手机和广播发射系统、射频感应及介质加热设备、射频及微波医疗设备、各种电加工设备、通信发射台站、卫星地球通信站、大型电力发电站、输变电设备、高压及超高压输电线、地铁列车及电气火车以及大多数家用电器等都是可以产生各种形式、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电磁辐射源。
2.电磁
热辐射
热辐射,是一种物体用电磁辐射的形式把热能向外散发的热传方式。它不依赖任何外界条件而进行。它是热的三种主要传导方式之一。
任何物体在发出辐射能的同时,也不断吸收周围物体发来的辐射能。一物体辐射出的能量与吸收的能量之差,就是它传递出去的净能量。物体的辐射能力(即单位时间内单位表面向外辐射的能量),随温度的升高增加很快。
辐射能被物体吸收时发生热的效应,物体吸收的辐射能不同,所产生的温度也不同。因此,辐射是能量转换为热量的重要方式。辐射传热(radiant heat transfer)指依靠电磁波辐射实现热冷物体间热量传递的过程,是一种非接触式传热,在真空中也能进行。物体发出的电磁波,理论上是在整个波谱范围内分布,但在工业上所遇到的温度范围内,有实际意义的是波长位于0.38~1000μm之间的热辐射,而且大部分位于红外线(又称热射线)区段中0.76~20μm的范围内。所谓红外线加热,就是利用这一区段的热辐射。研究热辐射规律,对于炉内传热的合理设计十分重要,对于高温炉操作工的劳动保护也有积极意义。当某系统需要保温时,即使此系统的温度不高,辐射传热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如保温瓶胆镀银,就是为了减少由辐射传热造成的热损失。
随着科技的发展,辐射可以说是无时无刻存在我们的身边,辐射问题在经过媒体的夸张放大之后成为了耸人听闻的谣言,辐射危害到底有多大?这就为你解开六个辐射误区!
谣言一:使用电脑后,脸上会吸附不少电磁辐射的颗粒,因此要及时用清水洗脸,这样将使面部所受到的辐射减轻70%以上。
真相:电脑的电磁辐射主要来源于电脑里的各种电路,并不会产生类似放射性物质小微粒的东西。所以,当你坐在电脑前,打开电脑,身体就会受到电磁辐射,当电脑关闭后,电磁辐射也会立刻停止。脸上不会有“残余的微粒”,也就没有必要洗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