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新鲜的黄花菜一定要经过蒸煮、晒干后方可食用。
7、未成熟的西红柿
它含有一种叫做龙葵的有毒物质,食用后可出现恶心、呕吐、头晕、流涎等中毒现象。
如果生吃,危害更大。
5种情况不宜放味精
一、炒肉菜不用加味精
肉类中本来就含有谷氨酸,与菜肴中的盐相遇加热后,自然就会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除了肉类,其他带鲜味的食物也没必要加入味精,如鸡蛋、蘑菇、茭白、海鲜等。
二、放醋的菜不能放味精
酸味明显,醋加得比较多的菜肴不能加味精。因为味精在酸性环境中不易溶解,而且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效果越差。所以糖醋里脊、醋熘白菜等酸味大的菜肴都不能放味精。
三、拌凉菜不宜放味精
因为味精在温度为80℃—100℃时才能充分发挥提鲜的作用。而凉菜的温度偏低,味精难以发挥作用,甚至还会直接粘附在原材料上,无味且扫兴。如果做凉菜时非要放味精,宜用少量热水把味精溶解后再拌入凉菜之中。
四、调馅料不宜加味精
许多人在调饺子馅、春卷馅时,都会放点味精,这样很不安全。味精拌入馅料后,会一起经过蒸、煮、炸等高温过程。但是,温度只要超过100℃,味精就会发生变性。不但会失去鲜味,还会形成有毒的焦谷氨酸钠,危害人体健康。除了不能拌馅,在制作热菜时,也是要在菜肴即将离火时才能加入味精。
五、味精用咸不用甜
在适当的钠离子浓度下,味精的鲜味才能更突出。所以,味精的鲜味在咸味菜肴中才能有鲜美表现,但如果在甜味菜中放入味精,不但不能增鲜,反而会抑制甜鲜的本味,并产生一股异味。所以,鸡茸玉米羹、香甜芋茸等菜肴中不能加味精。
早餐别吃冰箱食物
有的学生贪方便,学生高考期间的饮食早上从冰箱取个粽子就当早餐吃。对此,他认为,粽子难以消化,进食后,血液大多集中在胃里帮助消化,大脑相对血供不足,容易使学生的思维、记忆受影响,从而使其学习状态“打折”,特别是在端午节后准备高考和中考的考生,更不宜把粽子充早餐。
“从冰箱取出粽子不加热直接就吃也有健康隐患,一是粽子在冰箱中可能受到细菌污染,吃后容易拉肚子;二是近段时间是雷雨天气,气温凉爽,早上吃生冷又不易消化的粽子更加重了胃肠道的负担。”陈健林主治医师提醒市民,不少细菌可耐低温生存,故粽子不能长时间放冰箱,最好在3天内就吃完,且吃前一定要彻底加热。
另外,学生高考期间的饮食粽子也不能与红枣、柿子同吃,这些水果含有果胶和鞣酸等物质,糯米难消化导致胃排空慢,在胃液的作用下可形成坚固的凝块,引起“胃石”症。“我接诊过一名58岁的患者,他很喜欢吃粽子,一周吃三、四次,有时吃了粽子又吃柿饼,结果诱发了严重的胃石症。”陈健林建议,吃粽子时可以喝些果醋和山楂水,可消食化积,健脾开胃。
高考考生的睡眠注意事项
高考临近,一些考生效仿古人“秉烛夜读”,抓紧一分一秒复习,并且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大家比着熬夜学习,别人学多晚,自己也要学多晚。也许刚开始感觉还不错,但好景不长,慢慢地睡眠出现问题。作业多、测试频繁、竞争压力大是影响考生睡眠的主要因素。
睡眠影响高考成绩
睡眠对记忆和思维会产生影响,如果能有充足的睡眠,可以使思维更活跃,记忆力也会表现出色。睡眠质量不好会影响考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且经常出现头昏头痛,反而容易造成考生的焦虑情绪,进一步造成考生由于紧张而难以入睡。因此,充足而良好的睡眠是保证考生精力充沛的前提。
考前考生的几种不良睡眠状态
回家做作业,与困倦做斗争,一到半夜,开始精神抖擞,凌晨2点了兴奋得睡不着了;连续几天精神很好,一段时间后,变成一到学校上课就想睡。
明知道到了初三高三该加油了,但意志力较薄弱,放学回家后不能静心学习。尽管心里并不轻松,但又想睡够了再学习,可睡了就醒不来,醒来后就着急,爱发脾气,爱迟到,学习状态不佳。
刚上初三高三,冲劲很足,一下就学到半夜两点,一段时间后,要冲刺了反而身心疲惫了。
过分贪睡,经常是睡不醒的样子,无力应对学习生活,睡觉成了逃避现实的方法。
分点睡觉,回家先睡,晚上10点爬起来,学到凌晨2点,再睡到早上5点。
备考期学会科学调整睡眠
考生的情绪对睡眠的影响很大,有些考生越临近考试日期越紧张,躺在床上也难以入睡。不如放下包袱,安心入睡。
高考生无论学习压力多大,功课多紧,睡眠时间不能低于6小时,这是高考考生的睡眠底线。需注意的是有些考生一直睡眠时间就不足6~8小时,在考前调整十分难,就按自己原来的生活规律就行了。
应该保证定点入睡,定点起床,如晚10点上床,早6点起床,特别是在临考的前几天,把生物钟调整到最佳状态尤为重要。睡眠的节律不能被打破,睡眠时间不能被分散成几段。
调整考生心态,尽量放下心中的包袱,学习时认真学习,该休息时就休息。系统安排自己的学习,不受别人的影响,学会劳逸结合。
家长保证孩子的营养,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家里人不要看电视太晚,以免影响考生休息。
考生千万不要在考前吃安眠药使自己入睡,因为药物的后遗作用会让考生在服药后十几个小时都昏昏沉沉的,不能集中精神学习。如果考生实在是太紧张了,以至于一晚上只睡两三个小时,睡眠质量极差,一连几晚如此,还是应该吃些助睡眠的药物,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药效快、作用时间短、副作用小的药。
睡前放松自己,如上床前10分钟做些体操、洗个温水澡、热水泡泡脚、听一会儿音乐等;调节紧张气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考生要切记:不要看完书后直接上床,或放下书倒头便睡,这样不利于进入深度睡眠。
还得记住,只有充足的睡眠才能够保证充足的精力,有着充足的精力,才能够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或者是超水平发挥。
开夜车,需谨慎,晚上视线不好,更容易对眼睛、大脑、神经等等造成不良的影响。
家长应该做到监督作用,这两天,该把孩子“供”起来了。
高考晚上睡眠总不好怎么办
“我的孩子快高考了,可能是太紧张,常常睡不着,我们该如何办?”近段时间,不少市民焦急希望能找相关专家给点建议。
余万霰是我国公认的生物钟行为控制专家,他应用国际尖端的生物钟研究技术,为中国高考生完成了生物钟研究课题,给广大高考生带来福音。日前,他给一些有睡眠障碍的高考生提几点建议。
上午“驱散”疲倦,提高听课效率
研究资料显示:由于夜间睡眠量未达标、早上起床后过于兴奋以及早餐能量未达标三个原因,23%的高考生上午第一节课就会打哈欠,出现疲倦;到了第三节课,打哈欠的人达78%,其中不少人还会打瞌睡,听课效果明显下降。
上课时的听课效率影响极大,因此,最大限度地“驱散”疲倦显得尤为重要。余教授提出了上午驱散疲倦的方法:夜间睡眠尽量基本达标(7小时),关键要做到自然醒;早起后不要剧烈活动;第二三节课之间的时间较长,可利用这段时间打个盹,吃点面包或饼干(注意不要吃鸡蛋牛奶等,否则会增加胃肠负担而增加疲倦度),以此保持第三四节课的精力。
下午和晚上调节精力,复习中获得更好效果
时间生物学家将昼夜24小时比喻为一个圆圈,24时到12时为上半圈,12时到次日24时为下半圈。通过对两个半圈的人体兴奋度的对比研究,专家发现,下半圈比上半圈的兴奋度要高。同理,高考生在下午和晚上的精力,要普遍高于上午。那么高考生应如何利用有效果的时间,来获得更好复习效果?余教授认为,关键是科学调控好中午疲倦和傍晚疲倦。
专家建议高考生,中午一定要午休,但时间只能控制在1小时,最好是在沙发上半躺或趴在桌上休息(但30分钟后要换一下姿势再继续趴)。实验证明,午休后,整个下午精力一般都会比较好;而没有午睡的学生,下午的精力会比较差,甚至会打瞌睡。
而傍晚疲倦则是人类的生物钟特性,晚饭后如果立即坐下来看电视或上网,20至30分钟后就可能会打瞌睡。但晚饭后进行散步等活动,则有利于“驱散”疲劳,对于晚上获得更好的睡眠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