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肉吃多了真会变傻吗

网络转载 2021-07-21 05:09:01

肉是我们每天都必须食用一种食物,生活中吃的最多的就要属猪肉,但猪肉与牛肉一样属于红肉,常吃红肉对我们的身体没有益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讲生活中常见肉类的营养价值与养生作用。

“肉”是大多数家庭的餐桌上必备的食物之一,那么如何选肉、存肉就成了大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关于肉的保质期,可能很容易被忽视,也许放了许久你还会吃。哪些肉是绝对不能吃的?什么样的肉在食用之后会对你的身体产生不好的影响?快来跟小编一起看看,学着如何做个健康的“肉食动物”吧!

红肉吃多了真会变傻吗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红肉吃多了可能会诱发认知障碍症。问题的关键是红肉中富含铁,而铁摄入过量容易导致氧化损伤,大脑尤其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进而增加认知障碍症危险。

新研究负责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学教授乔治·巴特克斯及其同事,研究了认知障碍症患者大脑的两个区域,比较了大脑海马区域(认知障碍症早期受损大脑区域)和丘脑区域(只有进入老年之后才可能受损的大脑区域)。研究人员通过大脑成像扫描技术发现,认知障碍症患者大脑海马区域铁含量增加,并与该大脑区域受损密切相关。

巴特克斯教授表示,虽然铁是细胞功能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但是摄入太多铁则会加速氧化损伤,大脑损伤首当其冲。另外,在更年期之前做过子宫切除的女性更应控制富铁食物的摄入量。

四种肉类不能吃

颜色变深

新鲜的肉表面有光泽,颜色均匀。新鲜猪肉呈红色或淡红色,脂肪洁白;牛羊肉颜色鲜红,脂肪大多颜色发黄;禽肉皮肤为淡黄色或白色,肉色白里泛红。

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由于肌红蛋白被氧化,肉色会逐渐变成红褐色。颜色越深,可食性越低。而当肉表面变成灰色或灰绿色,甚至出现白色或黑色斑点时,说明微生物已经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这样的肉就不能吃。

表面发黏

新鲜的肉外表微干或湿润,切面稍潮湿,用手摸有油质感,但不发黏;而肉变质以后,由于微生物大量滋生,会产生黏性代谢产物,造成肉表面发黏,甚至出现拉丝。肉类表面发黏是腐败开始的标志。

弹性变差

新鲜的肉质地紧密且富有弹性,用手指按压凹陷后会立即复原。贮藏越久,肉里面的蛋白质、脂肪会逐渐被酶分解,肌纤维被破坏,所以肉会失去原有的弹性,手指压后的凹陷不仅不能完全复原,甚至会留有痕迹。

有异味

新鲜肉具有正常的肉味,而变质的肉由于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被微生物分解,会产生各种胺类、吲哚、酸类、酮类等物质,因而有明显的腐臭味。

食疗养生:红肉与白肉功能大pK

第一轮:身份辩论

观点一:肉熟后的颜色为红即为红肉,为白即为白肉。

根据肉类食物在做熟后的颜色来分。那些在做熟后是红色的肉就属于“红肉”,包括我们经常吃的猪、牛、羊肉等哺乳动物的肉;而那些在做熟后是浅颜色的肉类就属于“白肉”,包括我们平常吃的鸡、鸭、鹅、鱼、虾、蟹、牡蛎、蛤蜊等非哺乳动物的肉。

观点二:按是否为哺乳动物来区分,“是”为红肉,“否”为白肉。

哺乳动物的肉称为红肉,如牛肉、猪肉、羊肉等。非哺乳动物的肉如鸡、鸭、鹅、鱼、虾、蟹等称为白肉。

观点三:根据肉中所含的肌红蛋白来分,多的则为红肉,少的则为白肉。

从解剖学角度区别,红肉的颜色来自哺乳动物肉中含有的肌红蛋白(肌红蛋白是一种蛋白质,能够将氧传送至动物的肌肉中去)。红肉和白肉的区别,取决于肉类中所含的“肌红蛋白”的多寡。“肌红蛋白”越多肉质就越红,就是红肉,少一点的就是白肉。

评委点评

烹饪后的颜色不能作为判断是否为红肉的标准。牛肉不论烹饪前后都是红色;猪肉虽在烹饪后变为白色,也是红肉。相反的,鸟类(鸡、鸭、鹅等)、 鱼、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甲壳类动物(虾蟹等) 或双壳类动物(牡蛎、蛤蜊等)等非哺乳动物的肉都是红肉(可以算作白肉)。三文鱼、煮熟的虾蟹等都是红色,也不能算作红肉。

第二轮:营养价值

红肉方:红肉的脂肪偏多,但是红肉中富含矿物质尤其是铁、锌,并且容易被人体所吸收、利用,还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1、B2、A、D)等。

白肉方:白肉类食物能提供丰富蛋白质,且脂肪含量低,不容易造成“三高”。

评委点评

不管红肉还是白肉,都含有脂肪,包括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只是含量有高低。同样重的肉中,猪肉脂肪含量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最低。即使在 红肉的瘦肉中,脂肪含量也不少。鸡、鸭肉中的脂肪含量较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肉中的脂肪含量一般较低,并且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深海鱼类中富含 EpA和DHA,对预防血脂异常和心脑血管病有一定作用。

第三轮:对疾病影响

红肉方:只要摄入不过量,不会产生疾病。

白肉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多,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减轻癌症的威胁。

评委点评

红肉的特点是肌肉纤维粗硬、脂肪含量较高,并且其中的饱和脂肪酸多。而白肉肌肉纤维细腻,脂肪含量较低,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动物脂肪 主要是提供能量。能量摄入过多会增加肥胖和得心血管疾病的危险,饱和脂肪酸摄入过高是导致血中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主要因素。

最近流行病学研 究发现,吃红肉的人群患结肠癌、乳腺癌、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危险性增高,而吃白肉可以降低患这些病的危险性,延长寿命。

由此可见,“四条腿不如两条腿,两条腿不如没有腿”的说法是符合现代营养新观念的。为了健康,建议您多吃白肉,少吃红肉。

食用红肉导致老年视力衰退

老年性视网膜黄斑病变(AMD)是澳大利亚50岁以上成年人视力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吃过量牛、羊肉等红色肉类会增加患这一病症的风险。

红肉致病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眼科研究中心科学家1990年挑选6734名58岁至69岁的健康人参加实验。他们历经4年,观察、记录受试者的饮食情况,主要是肉类摄入情况。

2003年至2006年,研究人员跟踪调查受试者是否出现老年性视网膜黄斑病变。结果发现,1757人出现病变,其中1680人为早期,77人为晚期。

研究人员把每人每天正常食用红色肉类的量定为一份,结果发现,与每周吃红肉少于5份的人相比,吃10份红肉甚至更多的人患黄斑病变的风险高47%。

研究报告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流行病学杂志》。实验负责人伊莱恩·宗说:“实验过程中,四分之一受试者每周至少吃10份红肉。吃意大利腊肠和欧式香肠对黄斑病变的影响比新鲜红肉大。”

她说,这是研究人员首次详细研究吃肉与早期黄斑病变的关系。

着重预防

研究人员在报告中说:“我们发现,不同种类的肉对患老年性视网膜黄斑病变的几率影响不同。”

“大量食用红色肉类可能是出现早期黄斑病变的特殊影响因素,”报告说,在一定人群中,这种饮食习惯可能诱发其他致病因素,增加患病风险。

伊莱恩·宗说,过量摄入红肉增加患黄斑病变几率是因为,红肉会促使有害视网膜的物质增多。

老年性视网膜黄斑病变是一种可致视力衰退的视网膜病变,治愈率较低,早期防治很重要。这种病多发于50岁以上年龄层。患者眼部新生血管渗出液体,产生疤痕组织影响视力。

这种眼病是澳大利亚人视力衰退的主要原因。50岁以上的澳大利亚人中,七分之一出现黄斑病变。在英国因这种病失明的人数高达50万,并逐年增加。

科学家建议人们少吃红色肉类,预防黄斑病变。

仍存疑点

研究发现,每周吃3.5份鸡肉有助预防黄斑病变。与每周吃1.5份鸡肉的受试者相比,吃鸡肉多的人视力衰退几率低57%。鸡、鱼、虾等属于白色肉类。

但澳大利亚皇家眼科医学院对这一发现持保留态度。医学院一名发言人说:“目前的研究证据不足以用于向公众提供建议。”

澳大利亚“蓝山眼科研究”项目曾发现,摄入锌有助防治老年性视网膜黄斑病变。摄入较多锌的人患这一眼病的几率明显较低。

基于这一研究结论,澳大利亚肉类及家畜公司对红肉致病说提出质疑:“饮食中的锌大多来自红色肉类。人体从红肉中摄取的锌远多于从蔬菜、乳制品、面包和谷物等所摄取的锌。”

相关推荐

© 2021 圈导航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豫ICP备10007802号-5

河南-非经营性-圈导航

互联网信息服务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303126138@qq.com 网站名称:圈导航quandao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