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肉吃多了真会变傻吗

网络转载 2021-07-21 05:09:01

吃肉太多会短命 红肉白肉怎么吃

许多人小时候记忆中的肉,是作为奢侈品,和计划经济时代那小小的肉票捆绑在一起的。那时候,只有春节这种大日子才能吃到肉馅的饺子,更多孩子,留下的都是偷吃油渣满嘴香的回忆。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健康的名义少吃肉甚至拒绝肉。

吃肉太多,伤“心”伤“脑”

科研发现:早期的人类只吃蔬果而不吃肉类。直到后冰河时期,人类所需的水果、坚果与蔬菜不敷所需,为了活命,才开始吃死亡动物身上的肉作为补充。但过了冰河时期后,素食品充足了,吃肉的习惯却延续了下来。

据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每天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分别为248克和126克,而中国营养学会给出的标准仅为每天50—75克。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健康的名义少吃肉甚至拒绝肉。还有这样一种调侃,说的是农村人不理解城市人:“我们跟着城里人吃肉了,城里人却都开始吃素了。”

吃肉过多对人体非常有害:美国每年至少有100万新增心脏病患者,近60万人因此丢掉性命。而这些心脏病患者,大多数是由于吃肉太多,吃蔬菜和运动太少。

除此之外,吃肉多和高血脂、肥胖等代谢病也息息相关。连关节炎、胆结石、老年痴呆症、骨质疏松这些看似不相干的病,也与吃肉多脱不了干系。

每天吃多少肉合适?

肉中的蛋白质我们还可以用牛奶、豆类来替代获得,但是B族维生素、必需脂肪酸以及锌、铁等矿物质,是无法用蔬菜水果来替代的。因此,我们不是不需要肉,而是不需要过多的肉。

“膳食平衡宝塔”指出:一个人每天摄入瘦肉75克,即一副扑克牌大小的一块。而蔬菜,每天最好摄入500克左右。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将这两样吃反了。

肉类有红肉、白肉之分。

红肉:指的是在烹饪前呈现岀红色的肉,猪肉、牛肉、羊肉、兔肉等所有哺乳动物的肉都属于此类。

白肉:则是指肌肉纤维细腻、脂肪含量较低、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肉类,包括鸟类(鸡、鸭、鹅、火鸡等)、鱼、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甲壳类动物(虾蟹等)或双壳类动物(牡蛎、蛤蜊等)。

如何健康吃肉?

1、体力劳动者适合吃红肉,脑力劳动者则多吃些白肉;

2、男性对红肉需求大,女性对红肉需求小,可多吃些白肉;

3、老人身体机能退化,多吃红肉易导致心血管疾病和老年痴呆,还是吃白肉的好;

4、小孩子为了满足身体发育的需要,两种肉都要吃。

专家提醒:如果患有肥胖、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最好少吃肉,多吃豆类食品,比如豆浆、豆腐等,若特别想吃一定要只吃瘦肉,以保证营养供给,还不会加重慢性病。

肉类的"5个最":

牛肉,最强壮的肉。

凡身体虚弱而智力衰退者,吃牛肉最为相宜。牛肉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生长发育及手术后、病后调养的人在补充失血、修复组织等方面特别适宜。

但牛肉的肌肉纤维较粗糙不易消化,有很高的胆固醇和脂肪,故老人、幼儿及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

羊肉,最滋补的肉。

羊肉有助元阳、补精血、疗肺虚之功效,对气喘、气管炎、肺病及虚寒的病人相当有益。还能益肾壮阳,补虚抗寒,强健身体,是冬令的滋养食疗珍品。

但需注意的是,羊肉毕竟性偏温热,并非人人皆宜。阴虚火旺、咳嗽痰多、消化不良、关节炎、湿疹及发热者应忌食。]

猪肉,最补铁的肉。

猪肉肥瘦差别较大,肥肉中脂肪含量高,蛋白质含量少,多吃容易导致高血脂和肥胖等疾病;蛋白质大部分集中在瘦肉中,而且瘦肉中还含有血红蛋白,可以起到补铁的作用,能够预防贫血。

肉中的血红蛋白比植物中的更好吸收,因此,吃瘦肉补铁的效果要比吃蔬菜好。

由于猪肉的纤维组织比较柔软,还含有大量的肌间脂肪,因此比牛肉更好消化吸收。中医上认为,多吃猪肉中的瘦肉有滋阴润燥的作用,对热病伤津、燥咳、便秘等疾病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鸡肉,脂肪最少的肉。

这里说的鸡肉,是指去皮的鸡肉,因为鸡的脂肪几乎都在鸡皮里。每100克去皮鸡肉中含有24克蛋白质,却只有0.7克脂肪。

鸡肉对营养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劳、月经不调、贫血、虚弱等症有很好的食疗作用。

鱼虾,微量元素最多的肉。

鱼虾中的微量元素极为丰富,含钙、铝、铁、锰、铜、钴、镍、锌、碘、氯、硫等,都是人体所必需的。水产品虽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但是不宜多吃。

受海洋污染的影响,水产品内往往含有毒素和有害物质,过量食用易导致脾胃受损,引发胃肠道疾病。

红肉诱发心脑病 烤肉致癌风险高

在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中,肉必不可少。有数据显示,自1990年起,中国肉食的人均消费量就以平均每年7%~8%的速度增长,居世界之首,为世界平均值的3倍。中国营养学会的调查也显示,在1982~2002年的20年间,中国人对畜肉的消耗上升了一倍。最近10年,人们膳食中肉食的比例仍在增加。肉吃多了伤身,这个观念已被大家熟知,但肉吃不对更伤身,却被很多人忽视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李兴民、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教授杨力、大连市营养学会副秘书长王兴国等专家共同给出了以下提醒:

熏肉、腊肉吃太多,早亡风险高

2013年3月6日,瑞士科学家发布在《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大型调查结果显示,吃太多(每天超过40克)的熏制、腌制等加工肉会缩短人的寿命,每天吃160克以上的人比每天吃10~20克的人,早亡风险增加了44%。因为这种肉含有大量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容易阻塞血管,引发冠心病。而且这种肉致癌物亚硝酸盐含量高,影响健康。为此,瑞士苏黎世大学社会和预防医学研究所癌症流行病及预防部门的主任萨宾·罗尔曼博士建议,人们应将加工肉制品的摄入量限制在每天28克以内。

烤肉致癌风险高,炖肉最健康

肉类在高温下直接燃烧,被分解的脂肪滴在炭上,再与肉类蛋白质结合,会产生“苯并芘”这种强致癌物,常吃会严重损害健康。肉最健康的烹调方式是炖。实验表明,长时间炖肉可减少肉类30%~50%的胆固醇。其次是涮肉、蒸肉。如果要吃烤肉,最好用绿叶菜包着。此外,有研究发现,提前用大蒜汁和桂皮粉、迷迭香等腌制肉片,可以减少烤制时致癌物的产生数量;用番茄酱和柠檬汁涂在烤肉上吃,也能减少致癌物的危害。

红肉诱发心脑病,肥肉更要少吃

猪肉、牛肉、羊肉等红肉脂肪含量较高,但其瘦肉能起到补铁防贫血的作用,肥肉则一定要少吃。禽类、鱼类等白肉脂肪含量较低。杨力建议,体力劳动者可适当吃红肉,脑力劳动者则要多吃白肉;男性对红肉需求大,女性可多吃白肉;老人身体机能退化,多吃红肉易致心血管疾病和认知障碍,应以吃白肉为好;孩子处于发育期,两种肉都要吃。王兴国提醒,患有肥胖、三高等慢性病的人,最好少吃肉,以豆制品代之。

每天超过1两半,心脏血压都受伤

“膳食平衡宝塔”中明确指出,一个人每天摄入生肉不能超过75克,即1两半,即一副扑克牌大小的一块。拿红烧肉来说,每人每天最多吃两块就够了。每天都吃二两甚至更多,有可能导致心脏病、高血压等症。

反复解冻肉招细菌

买了肉吃不完,自然要放进冷冻室,但放前最好把肉切成小块,一次只拿够吃的量。因为肉在反复解冻的过程中极易被细菌污染,用水解冻的方式尤其如此。李兴民说,最好用微波炉解冻肉,将功率调到低火;其次是提前将肉放在冰箱冷藏室,让它慢慢自行解冻;再次是用流水冲泡冻肉;最不建议的方式是用非流水泡肉解冻。

鲜肉不安全,冷却肉最好

通常来说,牲畜在屠宰处理后,大约4小时后肉质会出现僵化,再过一段时间才会自行解僵成熟,质地变得柔软有弹性,而且肉香浓郁。按照这个过程慢慢成熟的肉质地最好。不过,由于热鲜肉的储存温度偏高,加上肉表面潮湿,容易滋生细菌。冷冻肉虽然比热鲜肉卫生状况好,但在解冻过程中,水分、汁液的损失,会使肉口感和营养变差。只有介于热鲜肉和冷冻肉之间的冷却肉,温度一直保持在0℃~4℃,营养和安全能两者兼顾。李兴民建议,消费者在买肉时要看清“冷却肉”字样,有些标注“排酸肉”的肉品也属此类,售卖时会一直保存在冷柜中。

相关推荐

© 2021 圈导航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豫ICP备10007802号-5

河南-非经营性-圈导航

互联网信息服务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303126138@qq.com 网站名称:圈导航quandao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