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车厢内的一声尖叫说起来已是几年前的事了。那时我还是一名实习医生。寒假时,坐20个小时的火车去西安看一个朋友。
坐在我对面的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男子,黝黑瘦削,有憨厚的笑容。当我发现我座位下的地板十分肮脏,正一筹莫展时,对面的男子热情地向列车员借来清洁工具,将地板打扫干净。顿时,我好感萌生,便与他攀谈起来。他得知我是医学生,很是敬佩,还寻问我经常头痛是什么原因,怎么治疗,等等。
上车的人越来越多,车厢内空气越来越污浊,人也感到有些压抑。深夜里,周遭旅客很多都休息了。于是我也闭上眼,沉沉地睡了。
突然,我被一声“仰天长啸”所惊醒。我迷迷糊糊睁眼一看,结果被眼前的一幕吓呆了。对面的男子正从座位上缓缓站起来,他尖叫着,全身强直,双眼上翻,直挺挺地倒在地上,嘴里开始冒出白色泡沫,浑身痉挛。我被吓傻在自己的位置上。周围一片惊呼声,一些胆大的旅客凑过来看。倒地的男子全身肌肉极度强直紧张,像完全失去了意识。一位有经验的旅客迅速找来毛巾,让其他旅客尽量掰开男子的嘴,把毛巾塞进牙缝间,肪止男子咬伤舌头。这样,大家七手八脚的,并开始寻求专业救助。
很快,通过广播找来了一位医生。医生对男子进行检查时,男子的全身慢慢放松了。此时我也清醒过来,并立即陷入无名的恐惧中。医生宽慰大家说男子没什么事了,然后便守在他身旁等他苏醒。
不久,车厢又陷入寂静当中。男子终于醒来了,他对周遭颇感迷茫,似乎根本记不起之前发生的一切,神情十分疲倦,说有头痛和想吐的感觉,全身酸痛。医生简单地跟他说了之前的情况,他很诧异,不能相信,问医生是怎么回事。医生没有回答他,反而问他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现象,家人有无发生过这种情况,他说没有。医生安慰了他,并嘱咐他下车后,记得去医院神经科作详细的检查。随后医生离去,留下我与他相对无语。我很害怕他再次发作,便不再答理他,忐忑不安地闭上眼休息。就这样直到终点。
后来我返回学校,与老师聊起这段经历,才知道,男子的病就是神经内科发病率很高的癫痫(即俗称的“羊角风”)。可能是由于男子旅途劳顿,休息不好、饥饿,再加上车厢内空气污浊等因素,诱发了他癫痫。
下身长出“梅花”的姑娘
一天陪教授坐诊,来了一位十七八岁的姑娘,看上去一脸稚气,斯斯文文的。我问她是看哪里的,她悄悄告诉我说是下面。随后姑娘跟我来到检查室,很不自在地褪下一侧裤脚躺在妇检床上。我一看顿时傻眼了,她的整个外阴都被大片菜花状的赘生物覆盖了,有些地方还处于糜烂渗血状态,用棉签轻轻分开长满赘生物的大阴唇,发现她的小阴唇、阴道口也密密麻麻长着大大小小类似的赘生物。我用棉签蘸了5%醋酸溶液涂到赘生物上不久即变白了。
“你这是典型的尖锐湿疣!多长时间了,怎么这么严重才过来看呢?”
姑娘怯怯地说:“半年多了,一直不好意思看医生。最近长得特别快,洗澡的时候不小心碰到都会出血,所以才不得不来医院。我这是什么病呢?”
“这是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良性增生性疾病,属于性病的一种,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传染的。”
姑娘忧郁地说了她的经历。原来半年多前,她在网上认识了一个比自己大很多的男性,聊得十分投机,相见恨晚。对方信誓旦旦,姑娘也就信以为真,甚至以身相许。后来却发现对方其实已经结婚。一怒之下,姑娘提出了分手。然而分手后没多久,姑娘就发现下身长了一些“小疙瘩”..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疙瘩”逐渐增多增大。因为难以启齿加上不痛不瘁,她就迟迟没有就医,一直拖到现在。 正说着,教授来了,连看了几十年病的教授看到都“哎呀”了一声。诊断是明确的。对尖锐湿疣的治疗,主要是去除肉眼可见的疣体,避免复发。治疗方法包括局部药物治疗,电灼、激光等物理疗法及免疫疗法。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疣体部位和大小来确定。教授对姑娘提出了几点意见:①疣体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而她又是年轻女性,要排除妊娠的可能,因为妊娠后激素代谢改变会使疣体发展迅速;②采取联合治疗,包括激光、手术和系统用药抗病毒、提高免疫力等,疣体如此大,得分批去除;③疗程比较长,复发可能性较大,要有心理准备。
幸运的是.经过妊娠检测,姑娘没有怀孕,接下来便是治疗了。望着姑娘一筹莫展的样子,我感慨万千。人生路上坎坷无数,一步不慎便招来磨难无穷。这世界充满了太多诱惑。年轻男女面对感情时,可要慎之又慎,懂得洁身自好。
年过花甲, 他却得了“近视眼”
张伯是小区里面出了名的大作家,他虽然已年过花甲,但仍然笔耕不 。张伯爱针砭时弊,笔锋十分犀利,不知情的读者还以为他是一个热血沸腾的青年。但他自己很清楚:自己真的老了!从50岁开始,张伯无论看报纸还是写文章,都离不开一副老花镜。近两年,张伯的眼镜换了一副又一副,现在戴的那副,镜片就像啤酒瓶底那么厚。
可是,这一个月采,张伯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他原来看电视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现在却变得模模糊糊;原来要戴老花镜才能看清报纸上的字,如今不用戴眼镜,也可以看个明明白白。
“这不是从老花眼变成近视眼了吗?”张伯纳闷得很,于是决定到医院检查,顺便配副合适的眼镜。
医生检查后笑着说:“阿伯,你这种情况是白内障。现在只是刚刚开始,问题还不是很严重。”
“不对不对!”张伯摇摇头说,“白内障不是看东西白蒙蒙一片吗?我可是看远的东西不清楚,看近的东西很清楚.明明就是得了近视眼。不过,话说回来,近视眼不是学生才容易得的吗?我都一把年纪了,怎么会突然得近视眼?”张伯把埋在心里的问题向医生提了出来。
“这得从白内障说起!”医生很耐心地解释道。
在人的眼睛里面,有一个类似小圆球的透明物体,称为晶状体。它的作用就像是照相机的镜头一样.能将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成像到眼底。正常人的晶状体晶莹透明,就像水晶一样。慢慢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老年人的晶状体就会出现混浊。刚开始的时候,进入眼睛里面的光线变弱.看到的东西有点灰暗;随着视力逐渐下降,就连家里人长的是什么模样也瞧不清楚。最后,晶状体完全混浊的时候,老人家就会出现“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只能看到眼前有人影晃动;更严重的,连人影都看不清楚,只能分清楚白天黑夜。
当然,并不是每个白内障患者,从发病开始就表现为视力下降。晶状体有折射光线的能力,在发生混浊的时候,由于晶状体的质地、形状发生改变,折射的光线也发生改变。原来投射到眼睛底部的光线,现在却投射在眼睛底部前面,这时就会出现近视。所以张伯原来虽然有老花眼,但被白内障这么一“折腾”,反而会变成看远的东西不清晰,看近的东西很清楚。民间也流传有“人老了,视力会变好”的说法。
“那你说我的白内障是刚刚开始,是不是说我现在不用治疗?”张伯紧张地问。
“恰恰相反,你现在就要积极治疗!先用一些眼药水减慢白内障的发展速度。同时你要去配一副眼镜.才能够看清远处的物体。白内障是会继续发展的,到时你的视力会越来越差.最后还是要通过手术植入透明的人工晶状体的。”医生正色说道。
健康的她为何睡着后叫不醒王医生刚刚写完病历.一抬头,竞发现对面的抢救床上不知什么时候躺了一位病人。正疑惑着。护士小莉开口了:“刚送来的,昏迷不醒!”“我怎么听不到一点儿动静?”王医生有点怀疑自己刚才是不是神游到太空去了,因为按照以往的经验,这样的重病人被送来时,家人大多是呼带喊的.或者,至少也是脚步匆匆的,那叫“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可这一位居然不声不响就被送来了,真是例外。
病人是一位十八九岁的女青年,平时没什么病,今天下午“睡着”后却叫不醒了。同住的朋友发现后赶肾把她送到这里。
王医生一看。怎么说是睡着呢,明明就是处于昏迷状态。呼吸不太规则.体温38摄氏度多,血压和心率还算正常,瞳孔却较正常人大一些。
又是一个棘手的病例!一个健健康康的女青年,怎么就突然昏迷不醒了呢?王医生快速地思索着。
突发脑血管病?感染性疾病?糖尿病昏迷?煤气中毒?酒精中毒?一个又一个的假设被逐一否定。
“在这之前,她有没有情绪不对,或喝过什么药?”王医生想到了药物中毒。